AR滤镜之城:当破旧街巷穿上新衣
凌晨三点,林夏摘下AR眼镜时,虹桥路第七街区的砖墙仍在视网膜上泛着油画般的绒光。她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,调出工作日志——今日任务:为「城市焕肤计划」采集第103个老旧社区数据。三个月前,市政厅启动了这场全民实验:导航系统自动为破旧街区叠加艺术滤镜。林夏的团队负责将现实世界的裂纹、锈迹转化为数字图层,再匹配梵高、浮世绘或赛博朋克风格滤镜。起初居民们欢呼雀跃,虹桥路的民国老洋房被一键切换成「蒙德里安色块拼接体」,菜市场的斑驳瓷砖成了「像素风马赛克」,连流浪猫的尾巴都自动缀上了荧光特效。
但数据异常在昨夜骤增。林夏重新戴上眼镜,街道在视网膜上碎裂成代码流——故障源头是「真实度阈值」被集体下调。她跟随报错坐标钻进巷弄,发现滤镜正以液态金属形态渗出屏幕,腐蚀着墙皮剥落的转角。一位银发店主正用抹布擦拭柜台,数字油彩顺着他的动作滴落在地。
「这滤镜会吃掉我的店。」老人嗓音沙哑,「上周顾客说玻璃橱窗的『印象派模糊特效』让他们看不清蛋糕保质期。」林夏调出维护界面,发现老人擅自将滤镜透明度调至5%,导致系统过载。她刚想解释,老人却指向柜台深处:「看看没滤镜的角落。」
那里堆着发黄的老照片,蛋糕师傅们穿着褪色工装,在真正斑驳的墙面前微笑。林夏突然意识到,滤镜并非修补现实的创可贴——它正成为吞噬记忆的黑洞。她颤抖着调高阈值,数字颜料在空气里凝固成斑斓冰晶,而照片中的笑容穿透像素层,依然清晰。
次日,虹桥路恢复了裂纹与锈斑。但林夏在导航设置里新增了一个选项:「历史图层」。当有人选择该滤镜,街道会显现1903年的石板路、1947年的霓虹灯牌,以及2025年居民用全息笔在墙上的留言:「请保留我们共同修补过的裂缝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