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社会原子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危机,正挑战着传统社会联结机制。本文从社会原子化的概念与表现切入,分析其成因及危害,进而探讨社区共同体构建的路径,通过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、智慧化手段与文化认同的融合,为破解社会原子化困境提供实践参考。
一、社会原子化危机:现代社会的联结困境
社会原子化理论由田毅鹏教授提出,指因中间组织解体导致的社会个体孤立化、道德失范与公共参与衰退。其核心表现包括:1.
人际关系疏离:现代化进程中,传统共同体(如家族、单位)瓦解,个体从紧密关系中“解放”,却在新的社会联结缺失下陷入孤独;
1.
公共参与断裂:个人与政府直接对话的“扁平化”结构,导致弱势群体诉求难以传递,政策执行效率降低;
1.
规范失灵与道德滑坡:社会制约机制弱化,利己主义盛行,社会信任体系崩塌。
这种危机并非偶然,而是社会转型期制度变迁、技术发展(如社交媒体加剧人际虚拟化)与价值观冲突的产物,其本质是“社会联结的断裂”。
二、社区共同体构建:破解原子化的路径选择
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,其共同体建设需从“重建联结”出发,构建“共建-共治-共享”的治理生态。具体路径如下:1. 党建引领:重塑核心凝聚力
●组织嵌入:通过“社区党委-网格党支部-楼栋党小组”四级架构,将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毛细血管;
●
双向赋权:推行“党员双报到”“业委会党建覆盖”机制,激活党员在社区中的服务与引领作用,如攀枝花市东区通过党建赋能业委会,实现“共助促共富”。
2. 多元共治:激活主体参与网络
●议事协商平台:建立社区议事会、居民论坛等载体,推动居民、物业、商户等多元主体共商共议(如临沂高新区“你说我办”平台);
●
社会组织培育:孵化社区社会组织(如公益社团、志愿服务队),承接政府服务职能,形成“政府-社会-居民”协作网络。
3. 智慧赋能:构建技术联结纽带
●数字化治理平台:依托“智慧社区”系统整合服务资源,实现需求精准匹配(如物业报修、无感出行等);
●
数据驱动决策:通过居民信息数据库构建“社会网络图谱”,辅助社区治理精细化(如预警机制、服务闭环管理)。
4. 文化认同:培育共同体精神内核
●公共空间营造:打造社区文化广场、邻里中心等实体空间,举办节庆活动、兴趣社群,促进情感联结;
●
价值共识塑造:通过社区公约制定、榜样评选等方式,重构“共同体伦理”,如“社区荣誉墙”“最美家庭”评选增强归属感。
三、实践启示:从“原子”到“共同体”的转型逻辑
社区共同体构建需遵循以下逻辑:1.
从“管控”到“服务”的理念转型: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构建“15分钟生活圈”等便民网络;
2.
制度创新与历史传承的结合:借鉴传统“乡约自治”经验,融入现代法治框架;
3.
可持续发展机制:通过“社区资源反哺”(如商铺让利、公益积分)实现治理生态良性循环。